相关链接
Copyright © 珠海市旅游景点特色美食网 沪ICP备2024074567号
2024-12-28
珠海,这座位于广东省南部、珠江口西岸的城市,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它东与香港、深圳隔海相望,南与澳门相连,西邻新会、台山市,北与中山市接壤,海陆域总面积 7649 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 1514 平方千米,海域面积 6135 平方千米,大小 146 个岛屿分布其间,海岸线长达 690 千米。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珠海成为内地唯一与香港、澳门同时陆路相连的城市,是广东省域副中心城市以及中国经济特区,更是仅次于深圳的中国第二大口岸城市。
珠海历史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属百越之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于三十三年(公元前 214 年)在岭南设南海郡,珠海归其辖地。此后历经多个朝代更迭,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在历史的长河中繁衍生息,不同族群的迁徙、交流与融合,为珠海民俗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深厚根基。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进程中,珠海作为重要节点,承载着商贸往来与文化传播的重任,使得中原文化、岭南文化以及外来的异域文化在此相互碰撞、交织,共同孕育出珠海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风貌。
端午佳节,珠海大地沉浸在一片热烈欢腾的氛围之中,龙舟竞渡作为一项极具代表性的传统民俗活动,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民众的炽热情感。珠海的龙舟竞渡历史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其起源可追溯至明代嘉靖年间,历经数百年的传承与发展,至今依旧活力四溢。
每逢端午,珠海各处水域便成为了龙舟健儿们挥洒汗水、展现豪情的舞台。斗门龙舟赛在黄杨河上鸣锣开赛,来自粤港澳大湾区各地的龙舟队伍如蛟龙出海,劈波斩浪。船桨翻飞,水花四溅,鼓手们击鼓助威,激昂的鼓点如同奋进的战歌,引领着队员们整齐划一地奋力划桨;桡手们肌肉紧绷,力量在瞬间爆发,每一桨都倾注着对胜利的渴望,他们的呐喊声与岸边观众的欢呼声交织在一起,响彻云霄,场面蔚为壮观。
三灶海上龙舟赛更是别具特色,拥有上百年历史,于 2018 年被列入珠海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项赛事不在平静的江河湖泊举行,而是选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之上,全程 12 公里,赛道总长 1 公里,龙舟需往返 6 次,堪称 “海上马拉松”,对队员的体力与耐力是极大的考验。比赛当日,祭海祭船和龙舟点睛仪式庄严肃穆,德高望重的长者为龙头点睛,祈求风调雨顺、赛事平安。一声令下,龙舟如离弦之箭飞驰而去,在海浪中跌宕起伏。独特的 “索罟艇” 龙舟尖头瘦身,转动灵活,队员们凭借精湛的技艺和默契的配合,驾驭着龙舟在一次次 180 度的海上漂移大转弯中展现飒爽英姿,引得岸边观众惊叹连连,掌声雷动。
龙舟队伍往往由当地村民、渔民自发组成,他们世代与水相伴,熟悉水性,对龙舟竞渡有着深厚的情怀。在赛前的准备阶段,队员们便开始刻苦训练,无论烈日炎炎还是海风呼啸,都能在河面上看到他们挥汗如雨的身影。大家齐心协力,从体能训练到划船技巧的磨合,再到团队协作的培养,每一个环节都一丝不苟。不同村落、社区的队伍各具特色,有的以勇猛刚劲著称,有的则凭借细腻的战术配合脱颖而出,他们在赛场上相互竞争,又彼此尊重,展现出珠海人民团结拼搏、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中秋佳节,在珠海这座温馨浪漫的城市,除了阖家团圆赏月、品尝月饼的传统习俗外,还保留着一些独具特色的地方风俗,其中,鸡山村的 “中秋对歌” 最为引人注目。
中秋节当晚,鸡山村全村男女老幼齐聚一堂,村中心的广场早早便热闹起来。广场上,村民们按照村东、村西的方位自然分成两大阵营,长条凳整齐排列,每张凳子上都坐满了跃跃欲试的歌手和前来观赛助威的长者。广场中央,摆放着八仙桌,桌上堆满了时令瓜果、茶果、月饼等应节美食,果香四溢,与现场热烈的气氛相互交融。
当明月高悬,洒下银白的光辉,对歌会在一声嘹亮的开唱歌中拉开帷幕。“今晚歌堂系我开,吹箫打笛引郎来,引到郎来同我唱,一起唱到大天光”,歌声划破夜空,瞬间点燃了现场的激情。紧接着,村东、村西两队歌手你一言我一语地对唱起来,歌声此起彼伏,或悠扬婉转,如潺潺溪流润泽心田;或高亢激昂,似滚滚浪潮震撼人心。歌词内容丰富多彩,既有对家乡山水、田园风光的赞美,像 “鸡山脚下稻花香,伶仃洋畔鱼满仓,田园美景画不尽,丰收欢歌传四方”;也有讲述生活趣事、邻里情谊的,如 “阿伯田里种西瓜,阿婶灶头煮香茶,邻里互助情意厚,欢声笑语乐哈哈”;还有抒发内心情感、寄托美好祝愿的,“明月圆圆照我乡,亲人团聚暖心房,愿得年年似今日,幸福安康岁月长”。这些歌词皆用当地方言咏唱,质朴而真挚,饱含着村民们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未来的憧憬。
对歌过程中,双方斗歌喉、斗文采、斗智慧,竞争激烈又充满趣味。倘若一方歌手被难住,台下本村或邻村有文采之人便会迅速提笔作词,递交给台上选手即席演唱。一时间,台上歌声不断,台下创作不停,掌声、喝彩声交织回荡,将节日的欢乐氛围推向高潮。直至凌晨,月光依旧温柔地笼罩着村庄,对歌会才在众人意犹未尽中渐渐落下帷幕。无论胜负如何,村民们脸上都洋溢着满足的笑容,因为这不仅是一场文化的盛宴,更是邻里乡亲情感交流、凝聚乡情的温馨纽带,让中秋佳节的团圆之意愈发浓厚,也让古老的乡村文化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沙田民歌,作为珠海地区极富特色的传统民间音乐,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岁月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其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至东晋时期,历经数百年的传承与演变,在疍家人的生活中生根发芽,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歌形式,是广东音乐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沙田民歌主要分布于珠江三角洲的沙田水乡地区,在珠海香洲、斗门的沙田水乡一带传唱尤为广泛。它以带有珠海沙田地域口音及语汇的广州方言演唱,那熟悉的乡音,承载着水乡人民浓浓的乡情。其演唱形式丰富多样,既有个人抒情的独唱,让演唱者能尽情抒发内心的情感;也有两人或多人的对唱、斗歌,双方你来我往,互不相让,比歌喉、比智慧、比才情,趣味横生。而且,沙田民歌最大的特点便是触景生情、即兴演唱,民歌手们凭借着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力和丰富的情感积累,现场 “暴肚” 编词,将眼前的风景、身边的故事、内心的感受,用歌声一一诉说。
依据不同的演唱环境、场合与形式,沙田民歌又可细分为诸多曲调,如高堂歌、咸水歌、叹情歌、姑妹歌、大罾歌、木鱼歌等。高堂歌,常现于婚庆场合,因源于 “坐高堂” 的婚俗而得名,以独唱为主,分长句(古腔)和短句两种,一个乐段七言四句,一二四句押韵,每句前六字问字取腔,有固定尾腔,一三句尾加 “啰” 衬字,音域宽广,感情激昂,唱出新人的喜悦与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如 “红烛高烧照华堂,新人对对拜高堂,夫妻恩爱同偕老,幸福生活万年长”;咸水歌,多为情歌,近海河水成咸水,故而得名,有长句和短句之分,称谓词用 “妹(哥)好呀哩”“好妹(哥)呀哩”,开头伴有诸多技巧性衬词,如 “竹梳木梳”“生葱熟葱”“叮叮当当” 等,旋律婉转抒情,缠绵悱恻,像 “妹好呀哩,月光光,照地堂,阿妹河边洗衣裳,哥在船头望阿妹,心似江水起波浪”;叹情歌,又称叹家姐,是姑娘出嫁时带着哭腔的叹唱,从逝去的先人缅怀到健在的家人,充满怀念与劝世之意,以家人为称谓词,如 “阿妈呀阿妈啦,女儿今日要出嫁,难舍家中爹和妈,养育之恩难报答”,一字一句饱含着不舍与感恩;姑妹歌,因称谓词 “姑妹” 得名,多以爱情为题材,常在船岸对唱,分上下两个七言句,结构、韵辙和修辞手法与咸水歌相同,“姑妹呀,河边柳丝随风摆,阿哥心思你可猜,盼与姑妹成双对,共赏春花秋月来”,唱出青年男女间的爱慕之情;大罾歌,为装罾网的渔民传唱,亦为七言句,称谓用 “妹(哥)呀哩”“阿姐呀好妹”,衬字有 “呀”“呀啰”“咳” 等,展现渔民的劳作与生活百态,“妹呀哩,晨起出海撒大罾,鱼虾满网笑盈盈,风里浪里勤捕捞,换来生活好安宁”。
在过去,沙田水乡处处可闻歌声,村民们在嫁、娶喜庆的日子里,用欢快的歌声传递喜悦;出海打鱼、摇船驳艇时,借激昂的曲调驱散疲惫;织网绞缆时,哼着小曲舒缓劳作的辛苦;休闲欢聚时,更爱用歌声抒发情感、娱乐助兴。然而,在现代社会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沙田民歌面临着诸多困境,场地与资金的短缺,使得传承活动难以广泛开展;从业民歌队队员年龄偏大,年轻一代鲜少接触,传承后继乏力。幸得珠海市有关部门与民间艺术家们不懈努力,致力于沙田民歌的发掘、保护工作,通过收集整理、举办培训与传承活动等,让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在新时代仍有机会绽放光芒,继续承载着沙田地区的民俗风情,诉说着水乡人民的故事。
斗门醒狮,作为珠海民俗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岭南风情,在岁月的舞台上熠熠生辉。其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明朝中叶,起源于莲溪的红星、中心、东安等乡村,至今已有 400 多年的悠久历史,是斗门人民逢年过节、喜庆典礼中不可或缺的文化活动,更是港澳同胞、海外侨胞认祖归宗的精神桥梁。
关于斗门醒狮的起源,流传着一个动人的传说。在远古时代,村庄附近的大山上出现一只凶猛无比的大狮子,它浑身金毛,长吼震耳,时常下山伤人,村民苦不堪言。哀怨之声传至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处,众仙纷纷献策,而文殊菩萨独具慧眼,他选择驯化而非杀戮。菩萨化身笑口常开的 “大头佛”,用智慧与慈爱驯服了狮子,使其听从指挥,玩滚绣球,为当地带来喜庆吉祥。村民们依样效仿,将驯狮演变成舞狮,自此,舞狮便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代代相传。
斗门醒狮融武术、舞蹈、音乐、杂技等元素为一体,属于中国南派醒狮艺术。表演时,锣鼓喧天,气势磅礴,先由舞狮人展示一段刚劲有力的南拳,这便是 “开桩”,为表演拉开精彩序幕。紧接着,两人默契配合,舞动狮头与狮尾,演绎狮子的各种神态与动作。一头威风凛凛的狮子在他们手中仿佛被赋予生命,或 “睁眼”,炯炯有神,尽显王者之气;或 “洗须”,动作优雅,透着灵动俏皮;或 “舔身”,憨态可掬,惹人喜爱;或 “抖毛”,威风八面,仿佛抖擞精神迎接挑战。其主要套路丰富多样,“采青” 堪称精髓,有起、承、转、合的精彩过程,充满戏剧性与故事性,狮子需历经试探、攀爬、摘取等环节,才能最终采到寓意吉祥的 “青”,这背后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与祝福;“高台饮水”,考验舞狮人的技巧与胆量,狮子在高台上做出逼真的饮水动作,惊险刺激又趣味十足;“狮子吐球”,展示出狮子的灵性与乖巧,引得观众阵阵惊叹;“踩梅花桩”,更是将难度与观赏性推向极致,桩阵高低错落,狮子在桩上腾、挪、闪、扑,如履平地,尽显王者风范。
斗门醒狮分为单狮、双狮和群狮表演,多以三星鼓点、七星鼓点、七星与三星混合鼓点作指挥,节奏明快,激昂奋进,为表演增添磅礴气势。在斗门城乡,醒狮队如雨后春笋,目前已有 32 队,队员多达 600 多人,他们不仅活跃于本地,还将醒狮文化传播至珠江三角洲和港澳地区,积极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在省、市的表演或比赛中屡获佳绩。2005 年,经广东省龙狮协会批准,斗门区设立了珠海市首个 “广东省龙狮训练基地”,为醒狮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坚实平台。斗门醒狮传承人陈柏坚,自 1988 年起师从梁发成师傅,潜心钻研传统醒狮技艺,多年来,他在体校、武术健身馆、中坚龙狮武术馆、罗梁体育会等地开班授课,广收门徒,积极传承醒狮文化,还带队参与众多春节和元宵的艺术巡游醒狮表演,让这一古老艺术深入民心,得以延续发展,让斗门醒狮的雄风在新时代依旧舞动不息。
在珠海斗门区莲洲镇,有一种传统美食散发着独特魅力,承载着百年历史与民俗风情,它就是横山鸭扎包。其制作历史可追溯至清光绪年间,叶氏祖先从新会三江迁居横山村,带来了这一独特技艺,历经岁月沉淀,传承至今已有百余年。
横山鸭扎包是个统称,涵盖鸭脚包、鸭下巴包(俗称鸭下铲包)和鸭翼包。制作工艺颇为考究,需精选鸭脚、鸭下铲、鸭翼、鸭肝、鸭肠和肥猪肉等食材,每一样都有严格挑选标准,确保新鲜与品质。随后,采用独特方法腌制,调料的配比、腌制的时间与手法,皆为世代相传的秘诀,让食材充分吸收滋味。腌制完成后晾晒,需精准把握晾晒的时间、温度与湿度,方能使鸭扎包色泽诱人,香气四溢。最后,用干水草或麻绳精心捆扎,不仅造型美观,且便于储存与携带。制成的鸭扎包外观呈琥珀色,晶莹剔透,光泽鲜亮,令人垂涎欲滴。
食用时,将鸭扎包清蒸即可,简单的烹饪方式最大程度保留了食材的原汁原味。蒸熟后的鸭扎包香气扑鼻,咬上一口,风味独特,肉美而鲜,骨酥而脆,咬起来筋道十足,令人津液四溢。它与 “上横黄沙蚬”“粉洲禾虫”“横山粉葛” 并称为莲洲 “四大美食”,同时也是珠海市著名美食,声名远扬,备受食客青睐,不仅在珠海本地广受欢迎,还远销港澳地区,成为游子心中家乡味道的代表。
2013 年 8 月,横山鸭扎包凭借其独特的工艺与深厚的文化内涵,被列入广东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第三代传承人何锦洪坚守传统,在鸭扎包工艺制作与配料研制上不断创新,使其风味愈发独特。第四代传承人周焕华更是借助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让 “何叔公鸭扎包” 品牌走出珠海,走向全国,迈向世界。她推出研学活动,让非遗走进学校和社区,培养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在保持传统风味的同时,尝试新口味与包装,推出麻辣口味鸭扎包,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让这一古老美食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持续书写属于它的传奇故事,成为珠海民俗文化中一道独特的美食风景线。
在珠海斗门水乡,有一种传承数百年的传统婚俗 —— 水上婚嫁,它宛如一首悠扬的水乡情歌,诉说着疍家人的浪漫与温情。水上婚嫁源于疍家人对歌成亲的礼仪,自清初形成以来,历经岁月沉淀,融汇了广府文化和客家文化的元素,成为斗门沙田水乡地区家喻户晓的婚庆习俗,于 2008 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水乡河涌纵横,为水上婚嫁提供了天然的舞台。整个婚嫁程序繁复多样,共有 “夹年生”“拿茶叶”“择日”“使日”“起厨”“坐高堂”“上头”“嫁仪”(包括叹家姐、梳头、祭龙王、松头等)及 “花船迎亲”“渡水饭”“拜堂”“闹洞房”“回门” 等 13 项。婚前,家长通过媒婆为孩子寻找生辰八字相合的对象,确定亲事,此为 “夹年生”;双方家庭交换茶叶,作为婚事初步确认,即 “拿茶叶”;再依据家族传统与双方八字择定良辰吉日,开启婚礼筹备。
婚礼前一天晚上,新郎家热闹非凡,“坐高堂” 仪式庄重举行。新郎端坐正厅,伴郎分坐左右,面前龙凤喜烛摇曳生辉,寓意新人白头偕老。亲戚围坐,以对唱高堂歌的形式祝贺新郎,歌声悠扬,烛光不灭,情谊绵绵。与此同时,新娘邀请好姐妹相聚家中,点燃红烛,唱起叹家姐。这是沙田民歌最原始的调子,她们从历代祖宗叹到父母长辈,歌词饱含友情、别离与不舍,还有对新娘的美好祝福,歌声如泣如诉,令人动容。
次日清晨,新娘精心梳妆,身着传统婚服,头戴凤冠霞帔,伫立船头,在悠悠咸水歌声与鞭炮声中,等待迎亲花船。迎亲船队浩浩荡荡,装饰得花团锦簇,船头的红绸随风飘舞。花船抵达,新娘跨过火盆,寓意祛除晦气,往后生活红红火火。新郎新娘携手步入堂屋,向祖先和长辈敬 “过堂茶”,期间需以咸水歌应对长辈的 “刁难”,歌声、笑声交织,尽显新人的机智与孝顺。
“花船迎亲” 无疑是最具特色的环节。新娘在亲友祝福下款步登船,船队沿着蜿蜒的水道前行,两岸田园风光旖旎,河涌波光粼粼。花船鱼贯而行,咸水歌声悠扬婉转,与鞭炮声、欢笑声相互呼应,构成一幅如梦似幻的水乡画卷,将婚礼的喜庆氛围推向高潮。
婚后第三天,新郎陪新娘 “回门”,探望新娘父母,至此,一场水上婚嫁圆满落幕。斗门水上婚嫁不仅是一种习俗,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它承载着水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爱情、亲情的珍视,成为维系当地民众与海外侨胞乡情的精神纽带,在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
在珠海,成人礼与祝寿习俗承载着对生命不同阶段的尊重与祝福,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成人礼,作为青少年步入成年的重要仪式,在珠海有着独特的呈现形式。在斗门镇南门村菉猗祠,曾举办过一场别开生面的珠港澳三地青年成人礼。近百名年满 18 岁的青年身着汉服,齐聚一堂,依照古礼,男子行加冠礼,女子行加笄礼。在赞礼的指引下,青年们庄重地走到师长面前,接受冠礼、笄礼,更换发饰与服饰,象征着从青涩走向成熟。他们宣读成人誓词,声音坚定而洪亮,感恩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诲,承诺肩负起成年人的责任,为社会、为家国贡献力量。整个仪式庄严肃穆,让青年们在传统礼仪中感受成长的重量,体悟传承数千年华夏文明的精髓,开启人生新的篇章。
祝寿习俗在珠海也别具特色,当地有 “男不做十,女不做九” 的说法,男女年逢四十通常不大办生日,因 “四” 与 “死” 谐音,为避讳之故。凡年届七十、八十、九十等岁数,才会隆重拜大寿,过百岁生日则称为 “期颐”。大寿辰前一天,儿孙、媳妇、女婿等便忙碌起来,面捏 “寿桃”、准备 “长寿挂面” 或粉丝,精心制作 “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的寿幛,为长辈 “暖寿”。寿辰当日,寿公或寿婆晨起梳妆,精神矍铄。堂屋内高悬 “寿屏”,红烛高燃,儿女、亲友纷纷登堂致贺,道福祝寿。晚宴上,“寿筵” 丰盛,寿面必不可少,细长的面条寓意长寿;还有万寿果(木瓜)、蚝豉、发菜等佳肴,谐音 “好事发财”,饱含着对长辈福寿安康的祈愿。
在珠海渔家,祝寿风俗又有不同。祝大寿时,男子多过五十一岁、六十一岁、七十一岁等,女子则过五十七岁、六十七岁、七十七岁,当地俗话讲 “男第一,女第七,唔发达,唔话值”。寿庆这天,家里最小的媳妇要早早起身,装水让寿公或寿婆洗漱,以示孝顺。寿庆完毕,寿公或寿婆会给子女一条裤子,寓意 “富贵”,还要给小辈或亲戚各送一块金属镀金的桃形 “金牌”,传递祝福。随着时代变迁,曾经繁琐的祝寿礼仪虽有所简化,如今多在酒楼举办寿宴,大家以语言祝贺,奉上生日蛋糕,但某些传统风俗依旧延续,成为凝聚亲情、传承孝道的温馨纽带,在岁月流转中散发着温暖的光芒。
珠海民俗文化,作为岭南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承载着这座城市数千年的历史记忆、民众情感与精神寄托,具有无可估量的价值。它犹如一面镜子,清晰映照出珠海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生产生活方式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为后人探寻先辈足迹、了解城市发展脉络提供了详实依据;又如一条坚韧的纽带,将世世代代的珠海人紧密相连,在传统节庆的欢乐相聚、人生礼俗的庄重举行、民间艺术的传承研习中,强化了民众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激发了深深的乡土情怀;更似一座灯塔,为珠海在时代浪潮中的前行指引方向,其蕴含的团结拼搏、勤劳智慧、尊老爱幼等精神内涵,滋养着当代人的心灵,为城市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近年来,珠海在民俗文化传承方面付出诸多努力并取得显著成效。政府部门高度重视,持续加大保护力度,通过深入挖掘、整理民俗文化资源,建立起完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众多珍贵民俗项目得以登名造册,获得官方认可与保护。同时,积极投入资金用于民俗文化传承基地建设、传承人培养以及开展各类传承活动,为民俗文化的延续营造良好环境。在端午龙舟竞渡、中秋对歌赏月等传统节庆活动中,政府精心组织,民众热情参与,不仅让古老习俗重现生机,更成为城市文化名片,吸引八方游客,提升珠海文化影响力。而且,民俗文化传承逐渐走进校园,不少学校将沙田民歌、斗门醒狮等特色项目纳入校本课程,邀请民间艺人授课,培养青少年对本土民俗文化的兴趣,为传承注入新鲜血液。
然而,珠海民俗文化传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依旧面临诸多严峻挑战。随着现代化进程的迅猛推进,城市化步伐加快,传统的乡村社会结构逐渐解体,许多依托乡村生活的民俗活动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壤,像一些古老的渔村婚嫁习俗、传统祭祀仪式因人口迁移、村落变迁难以完整保留。现代生活方式与娱乐形式的多元化,对传统民俗文化造成巨大冲击,年轻人热衷于流行文化、新兴娱乐,对本土民俗文化的关注与参与热情不高,导致民俗活动参与者老龄化严重,传承后继乏力。此外,民俗文化传承资金短缺、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也制约着其发展,一些民间艺术因缺乏资金扶持难以开展培训、演出活动,传统技艺面临失传风险。
为更好地传承与发展珠海民俗文化,各界需携手共进、砥砺前行。政府应进一步完善政策法规,加大资金投入,优化民俗文化传承发展的政策环境,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民俗文化产业开发,为传承提供坚实物质保障;加强民俗文化研究与教育,组织专家学者深入挖掘民俗文化内涵,编写乡土教材,让民俗文化走进课堂、融入生活,培养民众尤其是青少年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与敬畏之心;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新媒体平台,创新民俗文化展示与传播方式,突破时空限制,扩大受众范围,让珠海民俗文化走向全国、迈向世界。社会各界要积极参与,文化企业、社会组织可与民俗传承人合作,开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民俗文化产品、旅游项目,实现民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在传承文化的同时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民众自身要增强文化自觉,主动了解、传承民俗文化,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民俗传统,让民俗文化的火种生生不息。
珠海民俗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所在,是先辈馈赠的宝贵财富。守护与传承这份文化瑰宝,是每一位珠海市民的责任与使命。让我们携手同心,让珠海民俗文化在新时代绽放耀眼光芒,为城市发展注入磅礴力量,让后人依旧能领略到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魅力与深厚的人文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