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
Copyright © 珠海市旅游景点特色美食网 沪ICP备2024074567号
2024-12-30
珠海,这座位于广东省南部、珠江口西岸的城市,宛如一颗璀璨明珠,散发着独特魅力。它北与澳门、香港隔海相望,南邻南海,东接中山市,西连江门市,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作为中国最早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珠海不仅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节点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更是一座充满活力与机遇的现代化都市。
珠海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自先秦时期起,这里便是百越之地,历经秦汉、唐宋等朝代的更迭,逐渐发展壮大。明清时期,珠海作为海防重镇,在抵御外敌入侵、保卫海疆安全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同时,它也是中西文化交汇的前沿阵地,对外贸易繁荣,为近代中国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独特的地理位置与悠久的历史传承,使得珠海在近代人才辈出。在这片土地上,诞生了众多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杰出人物,他们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诸多领域,以卓越的智慧、非凡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为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接下来,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些珠海近代名人的传奇人生。
在珠海近代名人的璀璨星空中,容闳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一颗。他宛如一座灯塔,照亮了中国近代化探索的道路,为无数后来者指引前行的方向。
容闳,1828 年 11 月 17 日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南屏村(今珠海市南屏镇)一个普通农民家庭。自幼家境贫寒的他,在 7 岁时被父亲送到英国传教士开办的澳门马礼逊纪念学校就读,从此踏上了改变命运的求学之路。1842 年,学校迁至香港,容闳随之赴港继续学业。在这里,他接触到了更为系统的西方知识,开阔了视野,也逐渐萌生了为国家寻求富强之路的理想。
1847 年,对于容闳来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他在马礼逊纪念学校校长赛缪尔・布朗的带领下,与另外两名同学一同踏上了赴美留学的征程。经过 98 天的海上漂泊,他们终于抵达美国纽约,随后进入麻省之孟松预备学校学习。1850 年,凭借着自身的勤奋与聪慧,容闳考入耶鲁大学,成为第一个进入耶鲁学院就读的中国人。在耶鲁的四年时光里,他刻苦钻研,努力汲取西方先进的知识与文化,不仅在学业上取得优异成绩,更深入了解了西方的政治、经济、教育等制度,深刻认识到中国与西方的差距,也更加坚定了他日后改变祖国命运的决心。1854 年,容闳以优异成绩毕业,获得文学士学位,成为毕业于美国大学的第一个中国留学生。
毕业后的容闳,毅然放弃了留在美国的优厚条件,怀揣着满腔热血与报国之志回到中国。彼时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太平天国运动风起云涌,西方列强虎视眈眈。容闳最初将希望寄托于太平天国,1860 年,他前往太平天国首都天京(今江苏南京)考察,向洪仁玕提出了包括创办现代军队、银行、文官制度、学校等在内的七点建设现代国家之策,并表示愿为太平天国效力。然而,现实却让他失望,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建议未能得到实施,容闳深感太平天国无法实现他的理想,遂拒绝了洪秀全授予的官职,离开了天京。
尽管遭受挫折,但容闳并未气馁。1863 年,他迎来了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 投身洋务运动。当时,曾国藩欲创办近代工厂,容闳的好友李善兰、张斯桂向曾国藩举荐了他。曾国藩礼贤下士,三次邀请容闳,这让容闳大为感动,也看到了实现抱负的曙光。同年 9 月,容闳抵达安庆,协助曾国藩、李鸿章创建中国近代第一座完整的机器厂 —— 上海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他不辞辛劳,远渡重洋前往美国采购各类机器,前后耗时两年,为江南制造总局的顺利建成立下汗马功劳。此后,容闳又多次向曾国藩建言献策,推动了江南制造总局内兵工学校的设立,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首倡创立中国轮船公司,为后来轮船招商局的创办奠定了基础。
然而,在容闳心中,一直认为以派遣留学生为先导建立新式教育体制,才是救国强国的关键所在。为此,他通过老友丁日昌多次向曾国藩阐述留学教育计划,经过多年不懈努力,1870 年,曾国藩与李鸿章联名上奏,容闳的派遣幼童赴美留学计划终于获得清廷批准。1872 年至 1875 年间,在容闳的精心组织下,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 120 名学生赴美国留学,开启了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新篇章。容闳担任留学事务副监督,负责孩子们在美国的教育与生活,为留学事务所的建立与运营付出了巨大心血。这些留美幼童平均年龄只有 12 岁,他们怀揣着祖国的期望,远渡重洋,赴美求学。尽管后来由于种种原因,留美计划中途夭折,但这些留学生归国后,大多在不同领域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其中,詹天佑成为了著名铁路工程师,主持修建了京张铁路,打破了外国人对中国铁路建设的垄断;唐国安担任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校长,为中国近代教育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唐绍仪曾任民国政府第一任国务总理,在政治舞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容闳的一生,不仅致力于推动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还积极参与政治改革。他目睹洋务运动的局限性后,对满清王朝深感失望,于 1882 年至 1894 年间侨居美国。但甲午战争的爆发,再次牵动了他的爱国之心,他立即致信湖广总督张之洞,表示愿回国效力。回国后,他通过各种渠道向清政府提出设立国家银行、修筑全国铁路等兴国方案,可惜因官场腐败内斗而被否决。1898 年,戊戌变法运动兴起,容闳积极参与其中,然而变法最终失败,他被迫冒险潜逃出京,避居上海租界。
经历了戊戌变法的失败,容闳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只有推翻腐朽的满清统治,中国才有希望。此后,他坚定地走向革命道路,全力支持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他不顾高龄,在海内外奔走呼号,联络各方力量,为革命事业筹集资金、出谋划策。1912 年 4 月 21 日,这位为中国近代化事业奉献了一生的伟人,因病情恶化,在美国康州哈特福德城沙京街寓所逝世,终年 84 岁。
容闳的贡献得到了广泛认可与赞誉。1876 年,美国耶鲁大学鉴于他对中美两国文化教育交流的突出贡献,授予他名誉法学博士学位,他也成为首位获得西方荣誉博士的华人。他的故乡珠海,更是以多种方式纪念这位乡贤。南屏村容闳广场中央矗立着他的铜像,容闳纪念馆坐落于甄贤学校旧址,馆内通过丰富的图片、文物以及详实的史料,展示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此外,上海交通大学的 “容闳堂”、美国纽约市曼哈顿唐人街的容闳小学、珠海的容闳学校等,都承载着人们对他的敬仰与缅怀之情。
作为中国近代留学事业的开创者,容闳以一人之力,带动一批学子走出国门,学习西方先进知识;以这批学子为火种,影响了一代中国人追求进步、探索救国之路;而这一代又为国家的富强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他的精神,激励着后世无数珠海学子乃至中国青年,勇敢地迈向世界,追求知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拼搏。
在珠海的历史长河中,唐国安宛如一颗闪耀的星辰,为中国近代教育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尤其是在清华学校的创立与发展历程中,他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堪称清华学校的奠基者。
唐国安,1858 年 10 月 27 日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唐家镇鸡山村(今珠海市唐家镇)一个普通家庭。自幼聪慧好学的他,在家乡私塾接受传统教育,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14 岁时,经族叔唐廷枢举荐,他以第 36 名的排序入选清政府公派留美幼童生,于 1873 年作为第二批幼童,在黄胜带领下踏上了赴美求学之路。初到美国,唐国安先在马修斯小姐家补习,后就读于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市新不列颠中学,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出众的学习能力,他克服了语言、文化等诸多障碍,顺利完成中学学业,并于 1881 年考入耶鲁大学法律系。在耶鲁大学期间,他勤奋钻研,第一年就荣获拉丁文作文奖,展现出卓越的学术天赋。
然而,命运弄人,彼时的清政府内部守旧势力抬头,对留美幼童的种种 “西化” 行为深感不满,认为他们热衷运动游戏、信仰基督教和剪断发辫等行为有悖传统,遂于 1881 年下令将幼童悉数召回,唐国安的学业因此中断,壮志未酬的他只能无奈回国。归国后,他被分派到天津北洋医学馆学习,将来准备充当陆海军医官,可这与他心仪的法律专业相去甚远。1883 年春天,唐国安借母亲生病回家乡探亲之机,毅然私自离校,脱离学籍,前往宁波、镇江等地谋生。此后,他进入美商旗昌洋行任翻译,又被公司派到天津,参与为李鸿章采购外国军火的业务。为减免私自离校的处罚,他请美国外交官毕德格做书面担保,向李鸿章申请向北洋捐款 2000 两,最终获得同意。此后,他先后任职上海旗昌洋行和怡和洋行的外籍联络员,后又到上海梵王渡约翰书院(即后来的上海圣约翰大学)任主讲,还担任寰球中国学生会会董,在不同领域积累着经验,等待着为国家大展拳脚的时机。
1905 年,唐国安迎来了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一年,他在上海粤汉铁路公司因美国人控制的合兴公司出现财务困难关闭后,转往盛宣怀掌控的铁路总公司任翻译。期间,他还与颜惠庆在上海《南方报》开辟英文版,每期发表社评一篇,二人轮流执笔,因其犀利的观点、出色的文笔以及维护国权的坚定立场,被誉为 “用英文自办日报的先驱,保障国权的楷模”,以笔为剑,抨击着社会的不公与列强的侵略。1907 年,他被调往北京,任外务部司员兼任京奉铁路事,凭借出色的外交才能和专业素养,在外交领域初露锋芒。1908 年秋,他作为译员随清政府军机大臣毓朗、外务部尚书梁敦彦前往厦门,迎接美国太平洋舰队来访,出色地完成了各项翻译与沟通任务,赢得了上级的认可与赞誉。
1909 年,对于唐国安和中国近代教育来说,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一年。这一年,中美达成协议,从 1909 年起,美国每年用 “庚子赔款” 的退款遣派 100 名学生赴美学习,从第 5 年起减为每年不少于 50 名,依此循进,至 1940 年结束,期限 32 年。根据这一协议,外务部、学部两部共同组建游美学务处,全面负责游学事宜,以外务部为主导,负责人员由两部选派,唐国安因其留美背景、丰富的外事经验以及对教育事业的热忱,被委以重任,实际上担负了游美学务处的日常主要工作。他主持学务处日常事务,参与主持了第一批留美学生的考试选拔。此次选拔考试极为严格,一连进行了三年,前后选出优秀学童 180 名。唐国安年年护送这些学生从上海乘船远渡太平洋,直把他们送进美国的学校,确保每一位学子都能顺利开启求学之旅。在这些留学生中,有后来清华大学的两任校长梅贻琦和金邦正,著名化学家张子高,中国近代生物学奠基人之一的秉志,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之一的胡刚复等,他们组成了游美学务处第一支外派留学生队伍,为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唐国安的努力,成功将留学先驱容闳的事业,在中断 30 年之后重新接上,也为后来持续向美输送留学生积累了宝贵经验。
由于传统的科举教育与国际教育体系严重脱节,难以考选出足够的庚款生来。3 年时间仅选出 180 人,远未达到中美约定每年 100 人的数量。为解决这一难题,唐国安深思熟虑后提出设立 “游美肄业馆”,作为留美预备学校,旨在 “教习学生充分科目”,使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升入美国大学就读。他的这一建议得到了外务部尚书梁敦彦的大力支持。随后,唐国安和范源濂不辞辛劳,在北京西北郊选中了一座王府旧园 —— 清华园。他们精心筹备,对园内主要建筑工字厅开始修葺,同方部礼堂、洋教习住宅等也在园内相继增建。至 1910 年底,修葺扩建工程竣工,唐国安携 “游美学务处” 与 “游美肄业馆” 一并迁入办公,清华园自此拉开了办学的帷幕,一座承载着无数希望与梦想的学府初现雏形。
1911 年 2 月,唐国安担任清华学堂副监督,全身心地投入到清华学堂的筹建工作中。他事无巨细,从校园建设到师资聘请,从课程设置到学生管理,都亲力亲为,为学堂的顺利开学付出了巨大心血。然而,命运再次考验着这位教育先驱。1911 年 11 月,辛亥革命爆发,清华学堂因局势动荡,学生陆续离开,加之清政府将退赔的庚款挪作镇压革命的军费,美国人一怒之下拒绝拨付,清华园不得不暂时关停,陷入困境。但唐国安并未因此退缩,他毅然选择留下来,与侄子唐孟伦一同守护校园。面对社会的动荡不安,一些不法分子企图抢劫清华园,为了保卫学校财产,唐国安果断采取行动,与庶务长、侄子唐孟伦买入一批枪支,扩充校警一倍,日夜巡逻守护校园,以文人的担当与勇气,守护着这片教育的净土。
1912 年 3 月,唐国安自参加海牙国际禁烟会议回国后,便只身留在了学堂,独立支撑摇摇欲坠的局面。他一方面在行政上积极上书外交部与教育部,请求将学务处归并学堂,整合清华学堂,以优化管理架构,提升办学效率;另一方面在经济上四处奔走,向各银行贷款,暂时维持学堂的日常运行,并向财政部催要所欠学堂的 20 万两白银,为学堂的复学争取经济支持。在他的不懈努力下,1912 年 5 月,清华学堂终于在新政府的支持下得以复学。同年 10 月 17 日,清华学堂更名为清华学校,唐国安被外务部任命为第一任校长。
任职期间,唐国安主持修编了《清华学校近章》,对旧时的学制和课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他将高等科目的教学内容设置于美国大学相应水平,实行文理分班,并开设必修课和选修课,让中国学生从清华学校毕业后即可进入美国大学高年级就读,为学生们搭建了一座通往世界顶尖教育的桥梁。在他的精心培育下,清华学校逐渐发展壮大,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一面旗帜。
然而,长期的劳累与压力让唐国安的身体每况愈下。1913 年,他积劳成疾,心脏病三次发作,病情急剧恶化。即便在病榻上,他仍心系学校,坚持指挥校务。8 月 21 日,自知时日无多的他,拟写辞呈,情真意切地托付了后事,举荐护送留学生赴美的周诒春接替校长一职。第二天,唐国安便溘然长逝,享年 55 岁。他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的教育事业,尤其是为清华学校的创立与发展倾尽心血,他的功绩永远铭刻在清华的历史长河中,为后世所敬仰。
唐国安的故乡珠海,同样铭记着这位杰出的乡贤。在珠海唐家湾大学路上,矗立着一座风格与清华大学图书馆颇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三合院建筑 —— 唐国安纪念馆,馆内一尊唐国安的雕像庄严肃穆,汉白玉半身雕像背靠一幅石刻清华园大门浮雕,二楼陈列着的 300 余件展板和文物,直观全面地展现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也生动地再现了从清末到民国初期中国教育事业的跌宕起伏、清华初创时期的风云岁月。紧挨着纪念馆东侧,两间青砖灰瓦的民居按原样复建,这里便是唐国安故居,他正是从这里迈出了走向世界、改变中国教育格局的第一步。如今,每逢清明或重要节日,总有市民、学生前来缅怀这位先辈,他的精神如同火炬,在珠海这片土地上代代相传,激励着更多珠海学子奋发图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拼搏。
在珠海近代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苏兆征是一位为工人阶级解放事业立下不朽功勋的杰出领袖,他宛如一盏明灯,照亮了那个黑暗动荡年代里工人前行的道路,为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苏兆征,1885 年 11 月 11 日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淇澳岛淇澳村(今珠海市淇澳岛)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在那个风雨飘摇、民不聊生的时代,为了谋生,18 岁的苏兆征于 1903 年被迫离乡背井,前往香港,在一艘外国远洋轮船上当起了海员工人。这一去,便是 20 多年的漂泊生涯,但也正是这段经历,让他踏上了改变中国工人命运的革命征程。
初到香港外轮,苏兆征便饱尝了帝国主义、资本家的残酷压迫与歧视,微薄的薪水、超长的工时、恶劣的工作环境,像一道道枷锁,束缚着海员们的身心。然而,压迫愈深,反抗愈烈,苏兆征心中那颗反抗的火种被悄然点燃。在船上,他结识了经常乘船为革命奔走的孙中山,深受其革命思想的感染与鼓舞,毅然于 1908 年加入中国同盟会,积极投身推翻清政府封建专制统治的革命运动。在孙中山等人遭遇密探追捕的危急时刻,苏兆征凭借着机智勇敢,多次巧妙掩护他们脱险,为革命事业立下汗马功劳。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如一道曙光划破夜空,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苏兆征曾随船到过符拉迪沃斯托克等地,得以深入了解十月革命胜利的经过,并有机会阅读新文化运动的书籍,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这些新思想、新理念,让他深刻认识到工人阶级自身蕴含的巨大力量,也更加坚定了他为工人谋解放的决心。
1921 年 3 月,苏兆征和同为珠海人的林伟民等人振臂一呼,倡导在香港成立中华海员工会联合总会,这是中国海员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工会组织,犹如星星之火,为中国工人运动的燎原之势埋下了伏笔。1922 年 1 月 12 日,在帝国主义、资本家的重重压迫下,香港海员们的愤怒终于如火山喷发,一场震惊中外的香港海员大罢工爆发了。苏兆征在这场罢工中展现出卓越的领导才能,被推选为罢工总办事处总务部主任和谈判代表之一,他挺身而出,与港英当局和资本家进行了面对面的谈判。谈判桌上,他目光坚定,言辞犀利,始终坚守原则,毫不畏惧当局的高压政策,据理力争,处处维护中国海员的根本利益。在罢工筹备阶段,他深入海员住地,在 “泽生” 号上展开细致有效的宣传动员工作,他深知团结就是力量,反复强调:“凡我海员,遵守停工规则,万众一心,风虎云龙,获收效果,庶乎有期。” 当罢工命令正式下达时,“泽生” 号的工人兄弟率先响应,如冲锋的号角,带动了更多海员加入罢工行列。在苏兆征等人的不懈努力下,罢工人数迅速增至 10 万以上,浪潮席卷整个香港。最终,这场罢工迫使港英当局不得不接受工人要求,承认海员工会,罢工取得了胜利。经此一役,苏兆征在广大海员中的威信如日中天,成为大家心目中当之无愧的领袖。
1925 年春,苏兆征迎来了人生又一个重要转折点 —— 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他将个人命运与党的事业、工人阶级的解放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入党后,他先后担任全国总工会筹备委员会委员、中华海员工会联合总会委员长等职务,成为中国工人运动的核心领导者之一。同年 5 月,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在广州举行,大会成立了中华全国总工会,苏兆征凭借在工人运动中的卓越表现,当选为执行委员。